他山之石

产教融合可从企业端发力

发布时间:2022-04-22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近日,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引发媒体关注和公众讨论。工学一体化旨在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可以认为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一种形式,是校企合作持续深化的具体表现。

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已经颁发了不少政策措施、采用了很多方式方法。例如,建设职教集团、试点中国特色学徒制、遴选产教融合型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建设产业学院、进行订单培养,乃至顶岗实习、实习实训等。可以说,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始终伴随着对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孜孜以求。这是职业教育规律使然:传授技术技能,离不开工作现场;要办好职业学校,离不开产业和企业的支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涉及产业和教育两个方面,关涉企业和学校两个主体。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学校和企业具有不同的社会职能,肩负着不同的责任。大致来讲,学校负责培养人,企业负责使用人。产教融合即是要求“使用人”的企业来参与“培养人”的过程,做本分之外的事情,不免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加重企业负担。所以,落实产教融合的关键,要从企业端发力,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对产教融合关键问题的统筹协调力度,把职业教育作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着力点和切入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秘诀。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随着政策逐级落地实施,政策效力递减现象明显。所以,地方要建立顶格推进机制,把职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发改、财政、人社、国资、工信、税务等相关部门要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框架下,加强沟通和协同,凝心聚力、积极作为。

加大产教融合政策有效供给,增强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和系统性。各地要加快研制出台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文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对产教融合涉及方的投入分担、产出分配、风险分担都给出原则性安排,既防范系统风险,解放生产力,又为各方创造发展空间。营造“敢创新”的氛围,破除“怕出事”的思想,完善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

差异化建立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企业发展千差万别、发展阶段不一、成熟程度不同。要因企施策,灵活使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以及声誉等激励因素,对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使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都能有所获、有所得。大型企业发展成熟,需求层次较高,要尊重其参与职业教育中的话语权,给予社会形象、品牌等无形资产刺激,充分保障其主体地位和价值获得。对于中小企业,要给予更多的财政税收优惠减免等经济激励,满足其生存需求,助力其发展壮大,稳定根基。

职业学校要瞄准产业变革、优化产业升级的方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首先,适时调整专业,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化专业设置,及时撤销社会淘汰和就业率低的专业,不断强化与行业产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增强对新技术和产业变革的适应性。其次,提高专业教师素质,服务产业企业,增强产教融合黏性。引导鼓励教师利用专业理论知识为区域行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经营提供咨询服务,解决技术难题,稳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再其次,除了借助于企业工作现场,职业学校也可以通过校中厂、教学工厂、产业学院等多种形式,灵活引入企业生产管理和服务项目,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作者:聂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网络中心

友情链接